一年制港碩商科畢業生,聊聊留港與就業的真相
作者:時間:2025-10-03 15:28:10 14812 次
一年制港碩商科畢業生,聊聊留港與就業的真相
最近總在小紅書刷到類似的提問:“港碩商科到底好不好找工作?”“一年制讀完真能留在香港嗎?” 每次看到這些問題,都想起當年自己拿到 offer 時的迷茫 —— 既期待又忐忑,不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會有什么結果。

國慶假期約了幾個不同學校、不同專業的港碩朋友吃飯,聊起各自的就業去向,發現大家的經歷里藏著不少共性。整理了一些真實情況,有數據也有感受,希望能給正在糾結申請、或是剛拿到 offer 的學弟學妹們一點參考。
先說明一下,下面提到的信息,一部分來自港科、港中文官網公布的 program 就業報告,港大因為官網數據較少,主要是我和身邊港大朋友的觀察總結,不算完全精準的統計,但至少是我們親身接觸到的真實情況。
港三商科:學校差異沒你想的那么大,專業內 “方差” 才更值得關注
很多人申請時會糾結 “港大、港科、港中文到底選哪個”,擔心學校排名影響就業。但從我們幾個的經歷來看,港三商科在就業市場上的認可度其實很接近,尤其是回內地求職時,HR大多只認 “港三” 這個標簽,很少會糾結你是港大還是港科。
只有在香港本地一些競爭特別激烈的賽道,比如外資投行的 summer intern、頂級咨詢的筆試環節,港大、港科的同學可能會稍微占一點優勢 —— 不是學校本身有 “特權”,更多是港大離中環近,實習通勤方便,不少同學能擠出時間做 part-time 實習;港科的商科項目錄取人數更少,每個學生能分到的資源(比如導師推薦、企業合作機會)可能更集中。
但更重要的一點是:同一所學校、同一個專業里,學生的就業去向差距可能比學校之間的差距還大。比如剛畢業的學弟讀的港科某商科項目,有人拿到了外資券商的 full-time offer,也有人至今還在找工作;港中文的會計項目里,有的同學進了四大審計,有的則去了內地的國企做財務。與其糾結 “選港大還是港科”,不如多了解目標專業的課程設置、實習資源,以及往屆學生的真實就業范圍 —— 畢竟再 “好” 的學校,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拿到理想的 offer。
留港比例大公開:哪些專業更容易留下?
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。我整理了不同專業的留港情況,發現專業之間的差距確實明顯,主要和香港本地的崗位需求、以及學生的求職意愿有關:
金融(Fin)、金融科技(Fintech):留港比例相對最高,大概在 30%-50%。不過這個比例受年份影響挺大,比如 2020 年前后金融行業行情好的時候,我發現有近一半都留在了香港,大多去了外資投行的后臺、中資券商的香港分公司,或者銀行的金融市場部;但近兩年行情波動大,留港比例略有下降,不少同學轉而回內地找了券商或基金的崗位。
會計(Acct)、經濟(Econ):留港比例在 30%-40% 左右。會計專業的同學留港,大多去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,畢竟香港對持 CPA 的會計人才需求一直很穩定;經濟專業的選擇會雜一些,有的去了銀行做宏觀研究,有的進了保險機構做數據分析,還有一部分回內地考了國企或事業單位。
管理學(Management):留港比例最低,只有 10%-20%。不過這里要說明一點,很多讀管科的同學從入學時就沒打算留港 —— 這個專業課程比較泛,香港本地對口的崗位不多,大部分同學一開始就瞄準了內地的互聯網大廠、快消管培生,所以留港比例低,不完全是 “找不到工作”,更多是 “主動選擇離開”。
需要提醒的是,這些比例只是一個參考。比如我有個讀經濟的朋友,原本沒打算留港,后來實習時被香港某券商的團隊認可,拿到了 return offer,最后還是留下了;也有讀金融的同學,因為沒趕上秋招節奏,最后回了深圳的券商。留不留得下,除了專業,更多看個人的準備和機會。
哪些學生更容易拿到香港 “好 offer”?本科背景是 “加分項”,但不是 “決定性項”
聊到就業時,我們不可避免地提到了 “本科背景” 這個話題。說實話,在香港的頂級崗位里,本科是海本、港本,或是清北復交的學生,確實更有優勢。
比如我們認識的幾個拿到外資投行(BB)summer intern 的同學,幾乎都是港本或海本出身;進美元 PE/VC 的,也大多是清北復交 + 港碩的組合;就連香港本地的 hedge fund(比如 Pinpoint),招人時也更傾向于這類背景的學生。不是說其他本科背景的學生完全沒機會,而是這類學生在求職時,往往更早形成清晰的職業規劃 —— 比如港本的同學從大三大四就開始找實習,海本的同學更熟悉外資企業的面試邏輯,他們的 “求職節奏” 比很多陸本同學快一步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 “雙非本科 + 港碩” 就沒機會。比如回內地求職時,“港碩” 這個學歷能幫你跨過很多企業的簡歷門檻,尤其是在一線城市,不少券商、國企對港三商科的認可度很高。我有個本科雙非的朋友,港碩畢業后進了內地某 “三中一華” 的投行部,靠的不是本科背景,而是讀研期間做的三段實習 —— 從券商研究所的助理,到 PE 的投研崗,每一段實習都能拿出具體的項目成果,面試時能和面試官聊透行業邏輯,最后自然能脫穎而出。
說到底,本科背景是 “加分項”,但不是 “決定性項”。如果你的本科背景不夠突出,不如在港碩這一年里多花時間找實習、考證書(比如 CFA、ACCA),用這些 “硬經歷” 彌補背景的差距。
港碩不是 “留港通行證”,但仍是值得走的路
復盤港碩一年多的經歷,我們幾個都覺得:港碩商科確實給了我們更多選擇 —— 留港也好,回內地也罷,至少我們有機會去嘗試那些本科時不敢想的崗位。但它從來不是 “萬能鑰匙”,更不是 “留港保證書”。
如果你想通過港碩留港,建議提前做好規劃:入學前就確定目標行業,開學后立刻投實習,利用香港的地理優勢多參加企業宣講會;如果打算回內地秋招,記得提前關注內地企業的招聘節奏,每年 9-10 月的秋招高峰期,很多港碩同學還在香港上課,容易錯過筆試,最好提前和學校溝通選課時間,留出準備面試的精力。
我們幾個聊到最后,一致覺得:不管最后有沒有留在香港,港碩這一年的經歷都很值 —— 不是因為那張文憑,而是因為在這個過程里,我們學會了自己規劃未來,學會了在高壓下平衡學習和實習,也學會了接受 “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即時回報”。
希望這些真實的經歷,能幫你更清醒地看待港碩商科這條路。如果有其他疑問,也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—— 畢竟我們都是從迷茫里走過來的,能幫到別人一點,也挺開心的。
文章標題:一年制港碩商科畢業生,聊聊留港與就業的真相
- 相關文章
- 一年制港碩商科畢業生,聊聊留港與就業的真相10-03
- 港中深 vs 港科廣:中外合辦選校攻略,理科生糾結的點我都幫你捋清了10-03
- 26fall DIY留學申請保姆級指南:網申材料準備,一篇幫你理清楚所有細節10-03
- 大專生逆襲新路徑:赴港插班讀本科,兩年解鎖學歷、高薪與身份三重紅利10-03
- 高考生讀港本4年實錄!從怕到愛,這些真相沒人告訴你10-03
- 背景一般也能沖!從實習到校招,這些優質崗位別錯過10-03
- 零納稅無公司也能拿下粵港兩地牌!蓮塘 + 皇崗雙口岸通行我真的贏麻了10-03
- 深圳企業進出口權辦理保姆級攻略:從材料到流程,一步到位幫你搞定10-03
- 安全生產許可證申請保姆級攻略:從先決條件到拿證,小白也能一次過10-03
- 深圳灣口岸兩地車牌25萬?別被帶偏!內行人揭秘真相10-0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