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碩畢業即失業?我和我的同學們,用血淚換來了這些真相
作者:時間:2025-11-04 14:46:07 5872 次
港碩畢業即失業?我和我的同學們,用血淚換來了這些真相
上周去港大圖書館退卡時,管理員接過學生證的瞬間,我突然沒忍住紅了眼。窗外的陽光還是那樣斜斜地灑在閱覽桌上,可手里攥著的第三十二份拒絕信,提醒我這場為期三個月的香港求職戰,終究是敗了。

臨走前在食堂買了最后一份兩餅飯,港幣28塊,換算成人民幣快30了。排隊時聽見兩個剛入學的學弟學妹聊“畢業進投行拿50萬年薪”,我咬著叉燒突然想笑——要是去年的我聽見這話,肯定會用力點頭附和,可現在只覺得,那時的天真有多珍貴,現實就有多刺骨。
去年秋天,我們整個宿舍都在喊“留港搞錢”的口號。港三的光環、國際都市的濾鏡,讓我們都覺得“留港就業”是水到渠成的事。可如今半年過去,當初嚷嚷最兇的8個人里,只有1個拿到了保險公司的正式offer,剩下的不是回了內地,就是還在零工邊緣掙扎。
今天不想灌雞湯,就想把我們這群港碩的真實經歷擺出來。給還在向往香港的學弟學妹們降降溫,也給正在迷茫的同路人打個氣——留不下的香港,不代表白讀的一年。
先潑冷水:那些我們踩過的“留港陷阱”
1. 港三名校光環?可能連面試門都進不去
出發去香港前,我媽逢人就說“我家孩子讀的港中文,以后在香港當白領”。我也曾天真地以為,只要揣著港三的畢業證,至少能在求職市場站穩腳跟。
直到同宿舍的阿凱投了53份簡歷只拿到2個面試,我才徹底清醒。阿凱本科是985,港中文商科碩士,GPA3.6不算差,可他投的金融機構HR直言:“現在港碩太多了,除非你有Dean’s List,或者是頂尖海本背景,不然真沒什么優勢。”
后來我才知道,2025年港校熱門專業錄取率都低于10%,大量985、海本學生擠進來,畢業時自然形成“內卷潮”。我們這批一年碩,沒有本地實習積累,光靠名校頭銜,在HR眼里和普通應屆生沒多大區別。
2. 張口就要50萬年薪?你的“insight”可能一文不值
剛開學時,我們總聚在宿舍聊“目標行業”——投行、私募、外資咨詢,開口就是“年薪50萬起”。可真到實習時才發現,我們所謂的“行業洞察”,不過是課堂上背的案例,實習時干的也都是打印報表、整理資料的雜活。
我隔壁專業的學姐,面試一家券商時大談“宏觀經濟對股市的影響”,結果被面試官反問“用Python處理過交易數據嗎?會做動態估值模型嗎?”,當場啞口無言。學姐后來自嘲:“人家要的是能上手干活的螺絲釘,不是只會指點江山的理論家。”
香港的entry level崗位很現實:數據處理、基礎編程、PPT制作這些硬技能才是剛需。那些沒掌握核心技能就眼高手低的人,往往是最先被淘汰的。
3. 粵語英語都不行?等于主動放棄70%的機會
這是我踩過最痛的坑。作為陸本生,我一直覺得“英語能應付上課就行”,粵語更是一句沒學。直到第一次面試本地中小企業,HR笑著說“我們開會、跟客戶溝通都用粵語哦”,我當場就懵了。
后來我才知道,香港70%的中小企業都以粵語為主要工作語言,不會粵語基本等于直接出局。沒辦法,我只能轉頭投外資企業,靠著雅思7.5的成績勉強過關,但也錯失了很多不錯的本地機會。
同宿舍的廣東同學就順多了,他不僅能和本地同事無障礙交流,還能聽懂客戶的“粵語梗”,面試時基本沒在語言上栽跟頭。現在想想,要是早聽學長的話,從大二就開始刷TVB學粵語,也不會這么被動。
4. 內地香港雙線求職?大概率兩頭空
“留港不成回內地,總有退路”,這是我們很多人的想法。可真正實踐起來才發現,這根本不是“多一條路”,而是“兩份壓力”。
香港秋招9月就啟動,內地秋招10月才高峰,兩邊網申表格不一樣,筆試內容也不同——香港要考英文邏輯題,內地要刷行測;香港面試重案例分析,內地更看重實習經歷。我試過同時跟進3家香港公司和2家內地大廠,結果不到一個月就崩潰了:白天趕香港的面試,晚上刷內地的行測,最后兩邊都沒準備好,香港的終面掛了,內地的筆試也沒過。
只有我們班的學霸做到了雙線并行,她從8月就開始規劃,每天雷打不動4小時準備香港面試、3小時刷內地題庫,最后拿到了香港一家科技公司和深圳大廠的offer。但這樣的“狠人”,一百個人里未必有一個。
血淚總結:留港難,到底難在哪?
折騰了三個月后,我和同學們坐下來復盤,發現留港就業的“三座大山”,其實早有預兆:
語言關是死結:不會粵語就丟了七成中小企業機會,英語不流利連外資的門都進不去。別信“工作后再學”的鬼話,面試時的第一印象就定了生死。
簽證是隱形門檻:很多小公司看到“IANG簽證”就搖頭,不是歧視,是怕麻煩——要幫著辦簽證延期,還要承擔可能的離職風險。有HR朋友跟我說,他們寧可招月薪2萬的本地人,也不愿招3萬的內地生,就圖個“省心”。當然,大廠和金融科技公司對IANG簽證接受度會高一些,這也是個小經驗。
專業選不對,努力全白費:我文科專業的室友,投了80多份簡歷只拿到1個行政崗的面試;而學金融科技的同學,畢業前就拿到了投行的return offer。香港作為金融和科技中心,對金融、IT、醫療人才需求極大,AI工程師起薪都能到30萬港幣/年,可文科生真的是“地獄難度”。
柳暗花明:回內地后,我反而拿到了驚喜
放棄留港后,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內地求職上,沒想到反而迎來了轉機。
11月時,我拿到了深圳一家大廠的offer,薪資比香港預期的少了三成,但勝在穩定。更意外的是,憑借港碩學歷,我申請深圳留學生落戶時直接“秒批”,還領到了3萬的租房補貼——這是大灣區給我們的專屬福利。
面試時,港碩期間練的case study能力成了我的“必殺技”。有一輪面試聊到“跨境電商運營策略”,我直接套用了課堂上分析過的香港電商案例,結合內地市場特點提了三點建議,面試官當場就說“這個思路很新穎”。
臨走前,我去堅尼地城拍了日落,吃了最后一份兩餅飯。看著海平面的余暉,突然就不遺憾了——香港這一年,不僅給了我學歷,更教會了我看清現實、及時調整方向。
給后來者的真心話:別盲目,要清醒
如果你正準備去香港讀研,或者正在為留港求職焦慮,希望我的經歷能幫你少走點彎路:
? 要是鐵了心留港:
- 語言提前練!別等開學再學,現在就刷TVB、找粵語搭子,目標是“能商務交流”。
- 專業別亂選!優先金融、IT、醫療,要是文科生,盡量選商業分析、數據科學這類交叉學科,別硬闖純文科。
- 實習要趁早!港碩一年時間短,畢業前半年就要投簡歷,最好在讀期間就找份本地實習,積累人脈比什么都重要。
? 要是打算回內地:
- 抓住應屆生身份!港碩畢業后2年內都算應屆生,別錯過秋招黃金期。
- 用好政策紅利!深圳、廣州的留學生補貼、落戶政策都很友好,提前查好攻略,能省不少事。
- 強化核心技能!把港碩的case study、英文寫作能力轉化為優勢,這些在內地面試中很加分。
最后想說,港碩不是“躺贏密碼”,也不是“智商稅”。它給你的是一個國際化的視野,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。留不下香港不可惜,回內地也不丟人,清醒地規劃,踏實地努力,比什么都重要。
愿每個港碩人,都能在迷茫后找到方向,在折騰后收獲答案。
文章標題:港碩畢業即失業?我和我的同學們,用血淚換來了這些真相
- 相關文章
- 港碩畢業即失業?我和我的同學們,用血淚換來了這些真相11-04
- 英國G5、港三、新二鄙視鏈實錘?四大熱門專業申請難度大PK11-04
- 香港大學碩士錄取offer匯總,26fall錄取規則大改,材料/學費變了11-04
- 港車北上VS粵港兩地牌,到底該選哪個?一篇說透!11-04
- 26fall港三新二碩士申請別瞎沖!拆透3大核心維度,27fall這樣準備穩贏11-04
- 26fall英國碩士申請,你們規劃到哪一步啦?11-04
- 一年制港碩求職攻略:從入學到畢業,每個節點都踩準11-04
- 掛兩地牌的Veilside RX-7刷屏?這才是JDM改裝圈的“王炸組合”11-04
- 工資條上的“五險一金”,終于有人講得明明白白了!11-04
- 26屆39所985強基計劃院校盤點,高考生降5-30分進名校的機會藏在這11-04

